你好,欢迎来到化工技术服务平台!总平台首页
地炼企业,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于“两桶油”之外的地方炼油企业,既包括国有性质的垦利石化,也包括纯民资性质的京博石化、玉皇石化。中国地炼看山东,由于山东拥有胜利油田,并毗邻中原油田,具有发展石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营、滨州、淄博、菏泽等地陆续涌现出一批小炼油企业。几十年栉风沐雨,这些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如今,山东地炼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高达13896万吨/年,占到全国炼化产能的20%。
玉皇化工董事长王金书
山东地炼产业的发达,也催生了一大批地炼富豪群,比如京博石化的马韵升家族、玉皇化工的王金书、东明石化的李湘平、富海集团罗冰、岚桥集团叶成,均是在地炼行业中有着鼎鼎大名的企业家。由于地炼行业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再加上这些企业家一直秉持鲁商低调的行事法则,这些企业家不像张瑞敏、马云们那样名声显达。然而,如果将其作为一个群体来分析,我们亦可发现此类富豪的某些特质。他们的发家历程,彰显了山东经济结构中,“重”型行业的发展历程,其创业故事也构建了鲁商商业性格的一个侧面。
山东“地炼企业”发展起源于1998年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宏观调整,在山东境内“地炼企业”主要集中于东营、菏泽、淄博、日照和滨州5市,其总能力占全省地方炼化产业的93.6%。其所催生出的富豪,除去王金书、李湘平外,还有:滨州博兴的京博控股董事长马韵升、东营的中国万达集团董事长尚吉永、东营富海集团罗冰、日照岚桥集团叶成、东营万通石化的王军、淄博清源集团马之清、淄博桓台汇丰石化魏学专、淄博桓台金诚石化集团周敬才、潍坊寿光鲁清石化王学清、东营中海化工刘士勤、东营海科化工杨晓宏。
2015年的山东富豪榜数据显示,在山东富豪群体中,石化行业是最能催生富豪的产业,石化行业催生了40位富豪,其财富总额达到了25825亿元。东营是全省富豪最多的地级市,这也与其境内密布的地炼企业有关。
分析这些富豪的创业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富豪的企业均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国有小型企业改制而来。
京博控股董事长马韵升
比如:京博控股由国有校办工厂改制创业而来,与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名称相近的中国万达集团,由垦利县一家安装公司发展、改制而来。王学清的鲁清石化由一家乡集体企业改制发展而来。退伍军人刘士勤的中海化工由一家军办化工企业改制而来,杨晓宏的海科化工同样也是由地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还有一部分富豪,在当年的下海大潮中,辞去公职,投身地炼行业。比如,富海集团的罗冰辞去公职,从最初的运输经营发展到如今以石化为主的多元化企业。汇丰石化的魏学专曾任桓台果里镇副书记,从政府公务员转身为企业家。金诚石化的周敬才担任过桓台马桥镇经委副主任。
自主创业的则有叶成、王军、马之清。岚桥集团创始人叶成,其第一桶金源于石油批发销售,并在此后建立了自己的炼化企业。退伍军人王军,在1998年时融资500万,兴办万通石油化工厂,成为山东民营投资炼油行业的“第一人”。农村生长的马之清依靠给齐鲁石化乙烯厂送沙子接触到了炼油行业,并从土法炼青进入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润滑油加氢工艺生产领域。
山东地炼企业之所以能在央企的“压迫”下得以发展,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源于近乎抠门的精细化管理。“每降一分钱成本,就是获得一分钱利润。”某地炼企业管理人员表示,“在运输汽车尾部卸油管缠上塑料袋,将卸车时残留的原料油回收使用”,“抓好化工辅料管理,每套装置每年节约数百万”;“压缩各项费用开支,降低财务费用,优先清还高利率贷款”等等这些措施让地炼仍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这样的生存模式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魏桥集团自建发电厂实现盈利的案例,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民营企业的强大生存能力:只要政策给予一定的空间,其便能在夹缝之中获得长足发展。